WHKs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平安批(节选)
陈继明
安顿好自己后,梦梅马上要做的事情是寄平安批,当然越快越好,目的只是报平安,不寄钱不必脸红。不过,依习惯应该至少寄银两元,取双数,图个吉利。“批一封,银二元”,童谣也是这么说的。
从小就知道有一种家书,叫“平安批”,在少年梦梅的想象中,人因此分为两种,一种是寄批的,一种是等批的。后者除了在家里苦等和拜老爷,什么事也做不了。而前者,就算受尽磨难,总少不了一种独来独往的味道。对那些过番者的想象,在一个不识愁滋味的孥仔心里,像做梦一样无边无沿。那是一个无限大无限远的美好世界,那个世界名叫番畔。
自己家的番批是从南洋的最远端寄来的,而邻居们收到的番批,大多来自暹罗。那些批脚进村时,会故意站在村口扯着嗓子大喊几声,收番批哟……马上就能感觉到,整个村子都在摇晃,四处传来咣当咣当的开门声和稀里哗啦的脚步声。批脚们的声音扯得很长很长,颤巍巍、热乎乎的,几乎能把村子的魂勾了出去。
想不到眼看三十岁了,梦梅自己才有机会成为寄平安批的人。
步入街区,恍若到了汕头,所见所闻完全是潮人世界。满耳朵的潮州话被异乡的炎热空气传来传去,连暹罗人都能说几句。街上好多家批局,在汕头都看见过同一家批局在国内的分号,那些字号平时记不得,此刻才发现它们藏在记忆的至深处。又看见了红墙朱瓦的妈祖庙,比梦梅在汕头见过的任何一座都更大,更气派。入得内来,大殿正中,是金身的妈祖。急忙跪下去,一拜,再拜,三拜,手中并没有持香,心里也没有愿想,只是把全部敬意和辛酸都存放在简单的跪拜和作揖中。起身时早已是以泪洗面。
庙门外不远处有人卖猪血汤,梦梅立即连半步路都走不动了,过去用眼神要了一碗。切得不薄不厚的猪血,加上半把不软不硬的真珠花菜,只喝了半口,整个潮汕便连根拔起,鱼一样滑入喉咙,好像望穿秋水的并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碗猪血汤。
随即看见万昌批局门口有不少人在排队,一看就知道主要是潮汕老乡,大裆裤,粗布衫,大声聊天的,蹲在地上吸水烟的,个个都松松垮垮,不把暹罗当番畔的样子。
梦梅走进批局,看到只有一个人在写批。梦梅去问,老板模样的人说,写批先生病了,临时找人顶替,是生手。
梦梅问,我可以帮忙吗?
老板看了看梦梅,有岂敢劳驾的意味。
梦梅笑着说,免润笔啦。
老板也一笑,说,润笔一定要给。抬出一张桌子,直接摆在门口。砚台、笔墨、印章、批封和信纸,都准备好。寄批的人一眨眼分成两队。
梦梅随即拿起笔锋有些发秃的小楷笔,抬头看向第一个人。
那人说,我要给细妹寄六个鹰洋。把六枚摞在一起的鹰洋轻轻放在桌上。
梦梅用记忆中的模样开始写批封:
吉信烦至海邑江东汕州龙头角。
老板一直立在梦梅身后,马上说,一手好字!米南宫的传人啊!甚至还用手势比画了一下用笔。
写好批封,梦梅抬头看向寄批人。
寄批人还没出声,眼睛先湿了:前天晚上,梦见我阿娘站在我旁边不说话,面色灰土,我从梦中惊醒,整整一天都打不起精神。最让我伤心的是,做梦的晚上,正好是先母忌辰的前一日。现寄银六元给我细妹婵花,请她收到后马上去我母墓前,替我祭扫,并转告我母,儿一切安好,万勿挂念。
寄批人抹完眼泪又说,我叫李广基。
梦梅立即在信纸上写起来:
婵花细妹:前天,即九月二十一日深夜,我梦见吾母,立而无言,亦无喜色,使我惊醒,一夜难眠,今日全无宁心。最为痛心者,有梦之夜,正是吾母忌辰之前一日也。今寄鹰洋六元,内抹四元由你家用,二元用作祭奠吾母之资,万望细妹在坟前禀知母亲,我在暹中一切安好,请勿挂念。
愚兄广基
丙辰九月廿三日
写完三封批后,梦梅这边的队伍越来越长,目不识丁的番客宁愿多等一点时间,也要请书法更好的先生写批。那位老板,姓宋,万昌是他的名字,惠来人。等寄批人离开后,宋万昌问梦梅,请问先生在哪里高就?梦梅说,不是先生,是亡命之徒,刚下南洋没几天。宋万昌说,我看先生西装革履,器宇不凡,哪里像亡命之徒?总不是孙中山的革命党吧?梦梅有些紧张,忙说,不是不是,没那水平。宋万昌小声说,革命党不会白流血的,从丁未起义到武昌起义,动静一次比一次大。梦梅说,老兄,我真的不是革命党。宋万昌重新打量一番梦梅,说,好吧,是不是都好,我们这儿正缺一个写批先生,如果愿意屈尊,就留下吧,待遇从优。做一个写批先生?这是梦梅未想象过的,但一听就喜欢,只是好事来得太容易了,不好意思马上答应。宋万昌说,吃住免费安排,月薪八十元港币。梦梅说,只是一面之缘,你真的放心吗?宋老板笑着说,我自有识人的绝招。我所欣赏的,不是你的字,也不是你的文,透过你的字和文,我看见了你的另一样东西,你猜是什么?是德。梦梅半信半疑之际,宋老板又说,梦见吾母,立而面无喜色,使我惊醒,日无宁心,最为痛心者,有梦之夜,正是吾母忌辰之前一日也——这些话,一字一词都很真,无德之人是写不出来的。梦梅脸红了,挠头摸耳地说,我只不过是尽可能表达了寄批人的心情。宋老板连连摇头说,我知道,我太知道了,能把寄批人的心情写出来并不容易。梦梅说,多谢先生赏识,那我就先干几天试试。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以“平安批”为线索,将主人公梦梅儿时的想象、对汕头的回忆与眼前暹罗的街景交织在一起,写出他复杂的情绪。 |
B.村子里的开门声、脚步声和“批脚”们的吆喝声混杂在一起,本文运用拟声词和通感手法来描绘声音,令读者身临其境。 |
C.寄平安批本应“越快越好”,本文却先写梦梅在寄批的路上拜妈祖庙,又写他吃猪血汤,情节上的延宕增加了故事张力。 |
D.梦梅所写与李广基口述的内容相同,但语体不同,一文一白,反复叙述,既增添了作品的文采,又使情感表达更加饱满。 |
A.宋万昌怀疑梦梅是革命党的细节,写出时代背景,也揭示了潮汕人下南洋的真正原因。 |
B.宋万昌看重梦梅的“德”,他认为只有与人为善的人,才可以写出“寄批人”的心情。 |
C.梦梅去寄批,却意外成为写批先生,将人物“身份”巧妙转换,使故事主题更加多元。 |
D.本段集中描写宋万昌和梦梅的对话,叙述的节奏与前文不同,配合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
9.长篇小说《平安批》书写潮汕人“下南洋”的奋斗史与心灵史。节选部分之后的情节是,郑梦梅受到批局老板宋万昌的赏识,继承了批局,成长为一名爱国侨商。请结合节选部分,谈谈故事发展的合理性。
名片:携得通家名刺在,不妨长揖叩龙门
“你好,这是我的名片。”相信这样的打招呼场景我们并不陌生。递名片作为一种快捷的自我介绍方式,是新朋友互相认识的有效方法,也在现代商业交往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那么古人的“名片”是什么样的呢?
方便传递信息的“谒”
古代名片在秦汉时期就已经出现,叫“谒”。《释名·释书契》载:“谒,诣告也。书其姓名于上,以告所至诣者也。”“谒”这种叫法,与朝廷设有“谒者”这一官职有关。春秋战国时期,“谒者”指侍奉在国君左右掌管传达等事务的近侍。随着经济的发展,一些达官贵人也设立专门负责接待客人的“谒者”,他们根据主人的意思反馈信息给来访者。后来为了方便,出现了“谒”,上面写有自己的信息、求见原因,直接投递到对方府上,被拜访者在看完介绍后,决定是否接见对方。两汉之交,“谒”逐渐更名为“刺”。《后汉书》记载,建安初年,为了谋得发展,祢衡来到许都,准备投“刺”,但是因为他看不起周围人,“刺”一直都未能用上,装在口袋里直到字迹都模糊了。这就是“祢衡怀刺”典故的由来。
诗人与状元的“投刺”
东汉时期,随着纸张的发明,“名刺”改用纸张,纸张的发明也促进了“刺”的使用,不再像秦汉时期有那么多等级限制,东汉时期的“刺”应用已经相当普遍了。到了唐代,“投刺”成为一种社会交往的风尚。不论是拜谒官员、文人结识,还是进士及第,都要用到“名刺”。为求仕途,唐代文人往往会通过拜谒官场中人的方式去获得他们的推荐。李白在长安居住时,曾主动拜谒过玉真公主及其他朝臣,在他的《上李邕》《上安州裴长史书》等诗文中均能见其投刺拜谒之事。科举进士也是如此。每次科举考完试后,新科进士也会四处拜访达官贵人,为自己的政治前途铺路。《唐摭言》中有“状元以下,到主司宅门下马,缀行而立,敛名纸通呈。人门,并叙立于阶下,北上东向。主司列席缛,东面西向。主事揖状元以下,与主司对拜”的记载。
用名片拜年
在古代,名片还有一个用途一一拜年。这一功能出现得比较晚,但至少宋朝时已经颇为盛行。每当新年来临,人们就会让仆人或子弟代为跑腿,给被祝贺人递送“贺年名帖”,称为“飞帖”。北宋文学家秦观曾写过一帖贺正旦,其文云:“观,敬贺子允学士尊兄,正旦,高邮秦观手状。”明清时期以名刺来拜年的做法更加普遍。“不求见面惟通谒,名刺朝来满敝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文微明的这首诗算是对“飞贴”拜年的生动描写。一般贺年帖的中央会写一些简单的贺词,被祝贺者和祝贺者的姓名分别写在帖的右上方和左下方。清人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载,拜年时“亲者登堂,疏者投刺而已”。有些人互不相识也可以投帖,有的人干脆在家门前贴一红纸袋,号为“门簿”,用来接受拜年帖。
屏风:画屏有山海,文人自栖息
屏风,历来是我国室内家居的主要器具之一。古代称之为“扆”,设在户牖之间,其作用是挡风。除了挡风之外,屏风还是家居物件中可以移动的精巧隔断,在床后安置的屏风,亦作倚靠或挂置什物之用。
帝王屏风:器以载道
唐太宗李世民执政之初,积极听取群臣意见,励精图治,劝课农桑,整饬更治,薄赋尚俭,为“贞观之治”打下了良好基础。但随着政权巩固,李世民也逐渐陷入奢靡生活的诱惑中,最敢和李世民叫板的魏徵在贞观十三年写下了一份流传千古的奏章,直言帝王登基之初都谨慎治国,但安定后都会贪图享受,陛下当年的“敦朴之理,渐不克终”,应当坚持下去。魏徵在奏章中列举了李世民执政初到如今的十个变化,来警醒他要居安思危,坚持厉行节约的政策。李世民有感于他的诚心,对自己的行为也感到羞愧,于是将这份奏章的内容写在自己室内的屏风上朝夕瞻仰,以提醒和告诚自己。正因君臣一心,皇帝虚心纳谏,闻过则改,才创造了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贞观之治”。这一屏风后来也被称为“戒奢屏”。
文人屏风:不染一尘的超脱
其实,古代民间的屏风大都崇尚实用朴素,陈设素屏者众多,自魏晋以来,风气更盛。褪去权利奢华光环的屏风,成了文人墨客抒情表意的工具,变得柔软多情起来。在众多诗人之中,白居易对屏风的喜爱是出了名的。他所写的《素屏谣》向世人昭示了他不随世俗的品性。文日:“素屏素屏,胡为乎不文不饰,不丹不青?当世岂无李阳冰之篆字、张旭之笔迹、边鸾之花鸟、张璪之松石?吾不令加一点画于其上,欲尔保真而全白。”素屏,其实就是一种不施彩饰的白色屏风。相比于“画屏”而言,别有一种不染一物的超脱之美。它精美、古典、静默,自然而然与文学结缘。明代时文人的屏风,也依旧多为“素屏”,这正彰显出他们对内在独立精神的独特要求。
玉堂中的屏风:隐逸、自由与理解
宋仁宗有一个非常喜欢的臣子燕肃,很善于画画,仁宗请他画了一幅《潇湘图》屏风,放在玉堂(翰林学士处理日常工作之处)的正中央。之前,在皇帝的空间中,如果屏风放在正中央它一定画的是鉴戒或示威的图像,但在玉堂中,仁宗却放上了《潇湘图》屏风。他希望士大夫可以在这样一个空间中,拥有像在自己家里一样自在的状态。一这一屏风表现了仁宗对士大夫这一群体的认同和体贴。后来,仁宗又让另外一名宫廷画家易元吉画了猿猴的屏风画。在古代猿猴是生活在林壑之中的,所以它们代表着一种远离尘世的自由。在仁宗统治时期,玉堂空间主要有四幅画:一个是董羽水,一个是巨然山——二者都是壁画,处于中心的就是燕肃的《潇相图》屏风,还有易元吉画的猿猴屏风。玉堂空间完全被陈设成一个文人空间,一个土大夫空间,而且屏风画的主题,都有着隐逸的、自由的意味。
枕头:采菊缝枕囊,满室生余香
睡眠,是人体进行自我修复的必要手段,而睡眠的必需品——枕头,在上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凝聚了不同时期的古人智慧。它的演变,记录着社会和生活的变迁。
高枕而卧,国必无忧
在一些文学作品或是古装电视剧中,我们常能看到古人睡觉时所用的枕头十分高,而且还是硬邦邦的木质、石质等,难道他们睡在上面不硌得慌吗?其实,早在战国时期就有“高枕而卧,国必无忧”的记载。古人的枕头大多既高且硬,因为他们选用的材料大多为竹、木头、石块、陶瓷或金属,此外,考古人员还发现了青铜枕、金枕等。这种睡硬枕头的习惯至今还在我国一些地区保留着。比如有名的“关中百怪”中,就有一怪是“枕头砖来代”,因为古人认为睡硬枕可以使人睿智。而且,虽然叫“枕头”,但古代的一些硬枕其实是垫到脖子下面,如果能贴合使用者颈椎的生理弧度,不仅能给颈椎提供支撑,还能让颈部放松,睡得更舒服。虽然硬枕是古人的首选,但也不乏各种特色软枕。现存最为知名的软枕是西汉南越王赵眜(mò)墓中出土的一件丝囊珍珠枕,这个枕头大部分已经朽烂,只有珍珠尚存。
“养生”枕头种类多
魏晋南北朝时期,木枕已是人们普遍使用的生活用品,但木枕会因汗渍的侵蚀而变形腐烂。隋朝时,出现了最早的瓷枕,瓷枕陪伴人们人睡至少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按照中医“脚暖头凉”的理论,古人认为光滑细润的瓷枕具有“理疗”功效,可以爽身怡神。在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文物中,还有个珍贵的药枕,内部填塞着中药佩兰叶。药枕是我国古代先人的首创,起源于枕香草风俗。在古代众多种类的药枕中,“菊花枕”最受青睐。诗人陆游曾为“菊花枕”咏诗:“少日曾题菊枕诗,蠹编残稿锁蛛丝。人间万事消磨尽,只有清香似旧时。”药枕的形式多种多样。如豆枕,多用绿豆,亦有用赤豆、黑豆的;还有以米为枕的,等等。各类药枕的药效不尽相同。
圆木警枕,学习佳话
枕头不仅可以助眠,对于古人来说,它还有一个特殊功效,就是对付“犯困”。古人督促自己寒窗苦读,除了用“头悬梁、锥刺股”的办法,还会用一种叫警枕的“神器”一一它是由木头制成的圆枕。使用圆枕时,一旦睡熟,头便容易滑落下来,人就会立刻惊醒。可见,警枕的作用就在于让人睡不安稳,少荒废时间。警枕的出现,要追溯到先秦时期。《礼记·少仪》中记载了几种用具,其中就包括“颎(jiong)”,汉代的郑玄解释:“颎,警枕也。”汉代学者蔡邕曾作《警枕铭》,以物象形,以形示警,告诫世人,居安思危,临高虑倾。汉代以后的警枕除了会用圆木制作以外,有的还会安上铃铛,稍微一动就有声响,可当成闹钟使用。司马光创作《资治通鉴》时,为了不贪睡,就使用了一个警枕。参与修撰《资治通鉴》的史学家范祖禹在《司马温公布衾铭记》中说,司马光“以圆木为警枕,小睡则枕转而觉,乃起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