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K119

语文 人事物素材

枕头:采菊缝枕囊,满室生余香

睡眠,是人体进行自我修复的必要手段,而睡眠的必需品——枕头,在上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凝聚了不同时期的古人智慧。它的演变,记录着社会和生活的变迁。

高枕而卧,国必无忧

在一些文学作品或是古装电视剧中,我们常能看到古人睡觉时所用的枕头十分高,而且还是硬邦邦的木质、石质等,难道他们睡在上面不硌得慌吗?其实,早在战国时期就有“高枕而卧,国必无忧”的记载。古人的枕头大多既高且硬,因为他们选用的材料大多为竹、木头、石块、陶瓷或金属,此外,考古人员还发现了青铜枕、金枕等。这种睡硬枕头的习惯至今还在我国一些地区保留着。比如有名的“关中百怪”中,就有一怪是“枕头砖来代”,因为古人认为睡硬枕可以使人睿智。而且,虽然叫“枕头”,但古代的一些硬枕其实是垫到脖子下面,如果能贴合使用者颈椎的生理弧度,不仅能给颈椎提供支撑,还能让颈部放松,睡得更舒服。虽然硬枕是古人的首选,但也不乏各种特色软枕。现存最为知名的软枕是西汉南越王赵眜(mò)墓中出土的一件丝囊珍珠枕,这个枕头大部分已经朽烂,只有珍珠尚存。

“养生”枕头种类多

魏晋南北朝时期,木枕已是人们普遍使用的生活用品,但木枕会因汗渍的侵蚀而变形腐烂。隋朝时,出现了最早的瓷枕,瓷枕陪伴人们人睡至少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按照中医“脚暖头凉”的理论,古人认为光滑细润的瓷枕具有“理疗”功效,可以爽身怡神。在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文物中,还有个珍贵的药枕,内部填塞着中药佩兰叶。药枕是我国古代先人的首创,起源于枕香草风俗。在古代众多种类的药枕中,“菊花枕”最受青睐。诗人陆游曾为“菊花枕”咏诗:“少日曾题菊枕诗,蠹编残稿锁蛛丝。人间万事消磨尽,只有清香似旧时。”药枕的形式多种多样。如豆枕,多用绿豆,亦有用赤豆、黑豆的;还有以米为枕的,等等。各类药枕的药效不尽相同。

圆木警枕,学习佳话

枕头不仅可以助眠,对于古人来说,它还有一个特殊功效,就是对付“犯困”。古人督促自己寒窗苦读,除了用“头悬梁、锥刺股”的办法,还会用一种叫警枕的“神器”一一它是由木头制成的圆枕。使用圆枕时,一旦睡熟,头便容易滑落下来,人就会立刻惊醒。可见,警枕的作用就在于让人睡不安稳,少荒废时间。警枕的出现,要追溯到先秦时期。《礼记·少仪》中记载了几种用具,其中就包括“颎(jiong)”,汉代的郑玄解释:“颎,警枕也。”汉代学者蔡邕曾作《警枕铭》,以物象形,以形示警,告诫世人,居安思危,临高虑倾。汉代以后的警枕除了会用圆木制作以外,有的还会安上铃铛,稍微一动就有声响,可当成闹钟使用。司马光创作《资治通鉴》时,为了不贪睡,就使用了一个警枕。参与修撰《资治通鉴》的史学家范祖禹在《司马温公布衾铭记》中说,司马光“以圆木为警枕,小睡则枕转而觉,乃起读书”。

答案解析

社会类

  1. 器物社会学​:从战国"高枕无忧"的政治隐喻到宋代"圆木警枕"的自我规训,枕头材质演变(木→瓷→药)映射着中国传统社会从集体主义到个体养生的价值转向。关中"枕头砖"的延续,构成布罗代尔"长时段"理论的绝佳注脚。

  2. 医疗民俗学​:药枕文化形成"佩兰叶→菊花→豆米"的谱系,展现中医"治未病"思想的生活化实践。陆游"菊枕诗"与马王堆药枕的时空呼应,揭示了中国古代"医文互渗"的独特传统。

  3. 时间管理学​:警枕从先秦"颎"到司马光"转枕觉起",发展出物理刺激(圆木)与声音警示(铃铛)双重机制,堪比福柯"规训与惩罚"中的身体政治学,比西方工业革命时期的工厂钟表更早探索了时间控制技术。

人与交互类

  1. 身体技术​:古人"垫颈不垫头"的硬枕使用智慧,暗合现代人体工学原理。南越王珍珠枕的奢侈与民间砖枕的质朴,构成布尔迪厄"品味区隔"的物质化呈现。

  2. 感官修养​:瓷枕"头凉脚暖"的设计哲学,发展了独特的"皮肤认知论"。药枕"清香似旧时"的嗅觉记忆,激活了普鲁斯特式的时间感知方式。

  3. 意志锻造​:司马光警枕与"头悬梁"形成行为强化组合,其"枕转而觉"的反馈机制,可比拟斯金纳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的东方前身。

哲学类

  1. 物性辩证法​:硬枕"不适中的舒适"悖论,诠释了老子"有无相生"的哲学。珍珠枕的易朽与药枕的持久,演绎了《周易》"形而下者谓之器,形而上者谓之道"的转化逻辑。

  2. 养生本体论​:药枕将"佩兰→菊花→豆米"的自然序列转化为治疗媒介,实践了庄子"物物而不物于物"的物我关系。瓷枕的"凉性"追求,暗合《黄帝内经》"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宇宙节律观。

  3. 醒觉存在论​:警枕作为"觉醒装置",其物理刺激(圆木)与符号警示(铭文)的双重结构,构建了海德格尔"此在"概念的物质化模型——在睡眠与清醒的临界状态中确证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