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K121

语文 人事物素材

名片:携得通家名刺在,不妨长揖叩龙门

“你好,这是我的名片。”相信这样的打招呼场景我们并不陌生。递名片作为一种快捷的自我介绍方式,是新朋友互相认识的有效方法,也在现代商业交往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那么古人的“名片”是什么样的呢?

方便传递信息的“谒”

古代名片在秦汉时期就已经出现,叫“谒”。《释名·释书契》载:“谒,诣告也。书其姓名于上,以告所至诣者也。”“谒”这种叫法,与朝廷设有“谒者”这一官职有关。春秋战国时期,“谒者”指侍奉在国君左右掌管传达等事务的近侍。随着经济的发展,一些达官贵人也设立专门负责接待客人的“谒者”,他们根据主人的意思反馈信息给来访者。后来为了方便,出现了“谒”,上面写有自己的信息、求见原因,直接投递到对方府上,被拜访者在看完介绍后,决定是否接见对方。两汉之交,“谒”逐渐更名为“刺”。《后汉书》记载,建安初年,为了谋得发展,祢衡来到许都,准备投“刺”,但是因为他看不起周围人,“刺”一直都未能用上,装在口袋里直到字迹都模糊了。这就是“祢衡怀刺”典故的由来。

诗人与状元的“投刺”

东汉时期,随着纸张的发明,“名刺”改用纸张,纸张的发明也促进了“刺”的使用,不再像秦汉时期有那么多等级限制,东汉时期的“刺”应用已经相当普遍了。到了唐代,“投刺”成为一种社会交往的风尚。不论是拜谒官员、文人结识,还是进士及第,都要用到“名刺”。为求仕途,唐代文人往往会通过拜谒官场中人的方式去获得他们的推荐。李白在长安居住时,曾主动拜谒过玉真公主及其他朝臣,在他的《上李邕》《上安州裴长史书》等诗文中均能见其投刺拜谒之事。科举进士也是如此。每次科举考完试后,新科进士也会四处拜访达官贵人,为自己的政治前途铺路。《唐摭言》中有“状元以下,到主司宅门下马,缀行而立,敛名纸通呈。人门,并叙立于阶下,北上东向。主司列席缛,东面西向。主事揖状元以下,与主司对拜”的记载。

用名片拜年

在古代,名片还有一个用途一一拜年。这一功能出现得比较晚,但至少宋朝时已经颇为盛行。每当新年来临,人们就会让仆人或子弟代为跑腿,给被祝贺人递送“贺年名帖”,称为“飞帖”。北宋文学家秦观曾写过一帖贺正旦,其文云:“观,敬贺子允学士尊兄,正旦,高邮秦观手状。”明清时期以名刺来拜年的做法更加普遍。“不求见面惟通谒,名刺朝来满敝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文微明的这首诗算是对“飞贴”拜年的生动描写。一般贺年帖的中央会写一些简单的贺词,被祝贺者和祝贺者的姓名分别写在帖的右上方和左下方。清人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载,拜年时“亲者登堂,疏者投刺而已”。有些人互不相识也可以投帖,有的人干脆在家门前贴一红纸袋,号为“门簿”,用来接受拜年帖。

答案解析

社会类

  1. 礼制嬗变​:从秦汉"谒"的森严等级到唐宋"飞帖"的世俗化流转,名刺的材质演变(竹木→纸张)与使用场景扩展(官场→民间),折射出中国传统社会"礼"的弹性化进程——当"祢衡怀刺"的孤高傲岸遭遇"门簿"的开放包容,这种交际载体的民主化变迁,恰是费孝通"差序格局"向现代性过渡的物证。

  2. 信息媒介革命​:东汉蔡伦改进的造纸术催生了名刺的平民化应用,如同活字印刷之于文艺复兴,这种轻量化信息载体打破了竹简时代的知识垄断。唐代举子们"缀行而立,敛名纸通呈"的场景,实为早期"社交网络"的雏形,比肩威尼斯商人名片的商业功能。

  3. 节俗现代化​:宋代"飞帖拜年"将周代"岁首称觞"的面对面礼仪转化为符号化交际,明代文徵明"世情嫌简不嫌虚"的讽喻,预言了当代微信拜年的情感稀释困境。清代"门簿"红纸袋的设计,堪称前现代版的"朋友圈点赞"。

人与交互类

  1. 自我呈现艺术​:李白投刺玉真公主时,名刺不仅是身份凭证,更是精心设计的"个人IP"——"上安州裴长史书"实为立体化简历,其自我营销意识不逊于今日LinkedIn档案。这种通过物质载体建构社会形象的智慧,暗合戈夫曼拟剧理论。

  2. 社交资本积累​:唐代状元们"与主司对拜"的名刺交换仪式,构建了类似布迪厄所言"文化资本"的转换通道。秦观贺帖中"高邮秦观手状"的落款方式,展现了前现代社会如何通过书法艺术等符号资本强化人际关系。

  3. 情感传递的媒介化​:从"衡怀刺"的怀才不遇到"飞帖"的虚应故事,名刺逐渐异化为情感容器。富察敦崇记录的"亲者登堂,疏者投刺",揭示了媒介演进中亲密关系的重新定义——恰如现代人通讯录里成千上万却鲜少拨打的电话号码。

哲学类

  1. 名实之辩​:名刺作为"名"的物质载体,其发展史正是中国哲学"正名"思想的具象化。当宋代士人用洒金笺制作华美拜帖时,已陷入孔子"觚不觚"的异化困境,预示了现代社会"名片效应"的符号暴力。

  2. 工具理性扩张​:汉代谒者制度将人际沟通标准化为"书其姓名于上"的流程,这种官僚化思维在唐代科举投刺中达到顶峰。韦伯所谓的"祛魅"过程,在此表现为把复杂的社会关系压缩为方寸纸片的交换仪式。

  3. 交往异化​:文徵明诗中"随人投数纸"的从众行为,与马尔库塞批判的"单向度人"形成跨时空呼应。清代"门簿"设计暴露的交际惰性,恰是哈贝马斯所言"系统对生活世界殖民"的早期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