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Ks

数学

已知 $y>x>0$ ,则 $\frac{y}{y-x}-\frac{4x}{2x+y}$ 的最小值为_______。

语文文言文

2025届广州一模文言文

盖神农为耒耜,以利天下。尧命四子,敬授民时。舜命后稷:“食为政首。”禹制土田,万国作乂(治理、安定。殷周之盛,要在安民。《管子》曰:“仓廪(粮仓实,知礼节;衣食足,知荣辱。”圣人不耻身之贱也,愧道不行也;不忧命之长短,而忧百姓之穷。神农憔悴,尧瘦癯,舜黎黑,禹胼胝(老茧。由此观之,则圣人之忧劳百姓,亦甚矣。故自天子以下至于庶人,四肢不勤,思虑不用,而事治求赡(充足)者,未之闻也。仲长子曰:“天为之时,而我不农,谷亦不可得而取之。青春(古今异义,春天至焉,时雨降焉,始之耕田,终之簠簋。(要重视农时)惰者之,勤者钟之;矧(况且)夫不为,而尚(乎食也哉?”(要勤劳)

晁错曰:“圣王在上,而民不冻不饥者,非能耕而食之,织而衣(名作动之;为开其资财之道也。”敦煌不晓作耧犁(农具,及种,人牛功力既费,而收谷更少。皇甫隆乃教作耧犁,所省庸力过半,得谷加五。茨充为桂阳令,俗不种桑,无蚕织丝麻之利。民惰懒,少粗履,足多剖裂血出。充教民益(动词,增加种桑,养蚕,织履。今江南知桑蚕织履,皆充之教也。王丹家累千金,每岁时农收后,12.B察其强力收多者,辄(历载酒肴,从而劳(慰劳之,饮食劝勉之。其惰懒者独不见(表被动)劳/各自耻不能致丹/其后无不力田者/聚落以至殷富盖以庸人之性,率(率领之则自力,纵之则惰懒耳。天子亲耕,皇后亲蚕,况夫田父(农夫)乎?

《孝经》曰:“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汉文帝曰:“朕为天下守财矣,安(怎么敢妄用哉?”孔子曰:“居家理(治理得好,动词作名词,治可移于官。”然则(既然如此,那么……家犹国,国犹家,其义一也。夫财货之生,既艰难矣,用之又无节;凡人之性,好懒惰矣,率之又不笃(坚定。嗟乎!穷窘之来,所由有渐。故曰:“桀有天下而用不足,汤有七十二里而用有余。天非独为汤雨菽粟(粮食)也。”盖言用之以节。

今采捃(拾,捡)经传,爰(及,到)及歌谣,询之老成状语后置,验之行事。起自耕农,终于醯醢,资生之业,靡(毕(详尽)书(记录。号曰《齐民要术》,凡(总共九十二篇,意晓示家童,未敢闻之有识:故丁宁(叮咛)周至,言提其耳,每事指斥(指名直呼),不尚(尊崇)浮辞。览者无或(不要)嗤焉。

(节选自贾思勰《齐民要术·序》)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

其惰懒者独不见AB各自耻C不能致丹D其后E无不力F田者G聚落H以至殷富。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A.之,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与《师说》中“句读之不知”的“之”用法不同。 

B.釜,与成语“破釜沉舟”中的“釜”(古代的一种锅,如“釜底抽薪”)都是一种量器,容量比下句中的“钟”小。 

C.率,率领,引领,与《六国论》中“六国互丧,率赂秦耶”的“率”(一概、全都)意思不同。 

D.那,有浅薄之意,与《陈情表》中“矜悯愚诚”的“愚”都是用以自称的谦词。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A.尧命令大臣教授百姓农时的有关知识,仲长子强调要趁春天来临、甘霖普降的时机开始耕作,体现了古人对农时的重视。

B.皇甫隆教会敦煌百姓制作耧和犁,茨充让桂阳百姓种桑养蚕,秋收之时王丹让有能力的人多干农活,他们都造福了一方。

C.《孝经》提出的赡养父母的方式,汉文帝不滥用天下财富的观念,两者本质上是一致的,持家之道也适用于国家的治理。

D.贾思勰从古代经传及民间歌谣中广泛搜集资料,并向经验丰富的人请教,在实践中不断验证,最终编著成《齐民要术》。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1)四肢不勤,思虑不用,而事治求赡者,未之闻也。

 

2)故丁宁周至,言提其耳,每事指斥,不尚浮辞。

 

14.《齐民要术》编著的目的是什么?请结合序言节选部分简要概括。(5)

①倡导重农思想

②传授农业生产知识

③强调勤俭的意义。

 

语文人事物素材

名片:携得通家名刺在,不妨长揖叩龙门

“你好,这是我的名片。”相信这样的打招呼场景我们并不陌生。递名片作为一种快捷的自我介绍方式,是新朋友互相认识的有效方法,也在现代商业交往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那么古人的“名片”是什么样的呢?

方便传递信息的“谒”

古代名片在秦汉时期就已经出现,叫“谒”。《释名·释书契》载:“谒,诣告也。书其姓名于上,以告所至诣者也。”“谒”这种叫法,与朝廷设有“谒者”这一官职有关。春秋战国时期,“谒者”指侍奉在国君左右掌管传达等事务的近侍。随着经济的发展,一些达官贵人也设立专门负责接待客人的“谒者”,他们根据主人的意思反馈信息给来访者。后来为了方便,出现了“谒”,上面写有自己的信息、求见原因,直接投递到对方府上,被拜访者在看完介绍后,决定是否接见对方。两汉之交,“谒”逐渐更名为“刺”。《后汉书》记载,建安初年,为了谋得发展,祢衡来到许都,准备投“刺”,但是因为他看不起周围人,“刺”一直都未能用上,装在口袋里直到字迹都模糊了。这就是“祢衡怀刺”典故的由来。

诗人与状元的“投刺”

东汉时期,随着纸张的发明,“名刺”改用纸张,纸张的发明也促进了“刺”的使用,不再像秦汉时期有那么多等级限制,东汉时期的“刺”应用已经相当普遍了。到了唐代,“投刺”成为一种社会交往的风尚。不论是拜谒官员、文人结识,还是进士及第,都要用到“名刺”。为求仕途,唐代文人往往会通过拜谒官场中人的方式去获得他们的推荐。李白在长安居住时,曾主动拜谒过玉真公主及其他朝臣,在他的《上李邕》《上安州裴长史书》等诗文中均能见其投刺拜谒之事。科举进士也是如此。每次科举考完试后,新科进士也会四处拜访达官贵人,为自己的政治前途铺路。《唐摭言》中有“状元以下,到主司宅门下马,缀行而立,敛名纸通呈。人门,并叙立于阶下,北上东向。主司列席缛,东面西向。主事揖状元以下,与主司对拜”的记载。

用名片拜年

在古代,名片还有一个用途一一拜年。这一功能出现得比较晚,但至少宋朝时已经颇为盛行。每当新年来临,人们就会让仆人或子弟代为跑腿,给被祝贺人递送“贺年名帖”,称为“飞帖”。北宋文学家秦观曾写过一帖贺正旦,其文云:“观,敬贺子允学士尊兄,正旦,高邮秦观手状。”明清时期以名刺来拜年的做法更加普遍。“不求见面惟通谒,名刺朝来满敝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文微明的这首诗算是对“飞贴”拜年的生动描写。一般贺年帖的中央会写一些简单的贺词,被祝贺者和祝贺者的姓名分别写在帖的右上方和左下方。清人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载,拜年时“亲者登堂,疏者投刺而已”。有些人互不相识也可以投帖,有的人干脆在家门前贴一红纸袋,号为“门簿”,用来接受拜年帖。

语文人事物素材

屏风:画屏有山海,文人自栖息

屏风,历来是我国室内家居的主要器具之一。古代称之为“扆”,设在户牖之间,其作用是挡风。除了挡风之外,屏风还是家居物件中可以移动的精巧隔断,在床后安置的屏风,亦作倚靠或挂置什物之用。

帝王屏风:器以载道

唐太宗李世民执政之初,积极听取群臣意见,励精图治,劝课农桑,整饬更治,薄赋尚俭,为“贞观之治”打下了良好基础。但随着政权巩固,李世民也逐渐陷入奢靡生活的诱惑中,最敢和李世民叫板的魏徵在贞观十三年写下了一份流传千古的奏章,直言帝王登基之初都谨慎治国,但安定后都会贪图享受,陛下当年的“敦朴之理,渐不克终”,应当坚持下去。魏徵在奏章中列举了李世民执政初到如今的十个变化,来警醒他要居安思危,坚持厉行节约的政策。李世民有感于他的诚心,对自己的行为也感到羞愧,于是将这份奏章的内容写在自己室内的屏风上朝夕瞻仰,以提醒和告诚自己。正因君臣一心,皇帝虚心纳谏,闻过则改,才创造了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贞观之治”。这一屏风后来也被称为“戒奢屏”。

文人屏风:不染一尘的超脱

其实,古代民间的屏风大都崇尚实用朴素,陈设素屏者众多,自魏晋以来,风气更盛。褪去权利奢华光环的屏风,成了文人墨客抒情表意的工具,变得柔软多情起来。在众多诗人之中,白居易对屏风的喜爱是出了名的。他所写的《素屏谣》向世人昭示了他不随世俗的品性。文日:“素屏素屏,胡为乎不文不饰,不丹不青?当世岂无李阳冰之篆字、张旭之笔迹、边鸾之花鸟、张璪之松石?吾不令加一点画于其上,欲尔保真而全白。”素屏,其实就是一种不施彩饰的白色屏风。相比于“画屏”而言,别有一种不染一物的超脱之美。它精美、古典、静默,自然而然与文学结缘。明代时文人的屏风,也依旧多为“素屏”,这正彰显出他们对内在独立精神的独特要求。

玉堂中的屏风:隐逸、自由与理解

宋仁宗有一个非常喜欢的臣子燕肃,很善于画画,仁宗请他画了一幅《潇湘图》屏风,放在玉堂(翰林学士处理日常工作之处)的正中央。之前,在皇帝的空间中,如果屏风放在正中央它一定画的是鉴戒或示威的图像,但在玉堂中,仁宗却放上了《潇湘图》屏风。他希望士大夫可以在这样一个空间中,拥有像在自己家里一样自在的状态。一这一屏风表现了仁宗对士大夫这一群体的认同和体贴。后来,仁宗又让另外一名宫廷画家易元吉画了猿猴的屏风画。在古代猿猴是生活在林壑之中的,所以它们代表着一种远离尘世的自由。在仁宗统治时期,玉堂空间主要有四幅画:一个是董羽水,一个是巨然山——二者都是壁画,处于中心的就是燕肃的《潇相图》屏风,还有易元吉画的猿猴屏风。玉堂空间完全被陈设成一个文人空间,一个土大夫空间,而且屏风画的主题,都有着隐逸的、自由的意味。

语文人事物素材

枕头:采菊缝枕囊,满室生余香

睡眠,是人体进行自我修复的必要手段,而睡眠的必需品——枕头,在上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凝聚了不同时期的古人智慧。它的演变,记录着社会和生活的变迁。

高枕而卧,国必无忧

在一些文学作品或是古装电视剧中,我们常能看到古人睡觉时所用的枕头十分高,而且还是硬邦邦的木质、石质等,难道他们睡在上面不硌得慌吗?其实,早在战国时期就有“高枕而卧,国必无忧”的记载。古人的枕头大多既高且硬,因为他们选用的材料大多为竹、木头、石块、陶瓷或金属,此外,考古人员还发现了青铜枕、金枕等。这种睡硬枕头的习惯至今还在我国一些地区保留着。比如有名的“关中百怪”中,就有一怪是“枕头砖来代”,因为古人认为睡硬枕可以使人睿智。而且,虽然叫“枕头”,但古代的一些硬枕其实是垫到脖子下面,如果能贴合使用者颈椎的生理弧度,不仅能给颈椎提供支撑,还能让颈部放松,睡得更舒服。虽然硬枕是古人的首选,但也不乏各种特色软枕。现存最为知名的软枕是西汉南越王赵眜(mò)墓中出土的一件丝囊珍珠枕,这个枕头大部分已经朽烂,只有珍珠尚存。

“养生”枕头种类多

魏晋南北朝时期,木枕已是人们普遍使用的生活用品,但木枕会因汗渍的侵蚀而变形腐烂。隋朝时,出现了最早的瓷枕,瓷枕陪伴人们人睡至少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按照中医“脚暖头凉”的理论,古人认为光滑细润的瓷枕具有“理疗”功效,可以爽身怡神。在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文物中,还有个珍贵的药枕,内部填塞着中药佩兰叶。药枕是我国古代先人的首创,起源于枕香草风俗。在古代众多种类的药枕中,“菊花枕”最受青睐。诗人陆游曾为“菊花枕”咏诗:“少日曾题菊枕诗,蠹编残稿锁蛛丝。人间万事消磨尽,只有清香似旧时。”药枕的形式多种多样。如豆枕,多用绿豆,亦有用赤豆、黑豆的;还有以米为枕的,等等。各类药枕的药效不尽相同。

圆木警枕,学习佳话

枕头不仅可以助眠,对于古人来说,它还有一个特殊功效,就是对付“犯困”。古人督促自己寒窗苦读,除了用“头悬梁、锥刺股”的办法,还会用一种叫警枕的“神器”一一它是由木头制成的圆枕。使用圆枕时,一旦睡熟,头便容易滑落下来,人就会立刻惊醒。可见,警枕的作用就在于让人睡不安稳,少荒废时间。警枕的出现,要追溯到先秦时期。《礼记·少仪》中记载了几种用具,其中就包括“颎(jiong)”,汉代的郑玄解释:“颎,警枕也。”汉代学者蔡邕曾作《警枕铭》,以物象形,以形示警,告诫世人,居安思危,临高虑倾。汉代以后的警枕除了会用圆木制作以外,有的还会安上铃铛,稍微一动就有声响,可当成闹钟使用。司马光创作《资治通鉴》时,为了不贪睡,就使用了一个警枕。参与修撰《资治通鉴》的史学家范祖禹在《司马温公布衾铭记》中说,司马光“以圆木为警枕,小睡则枕转而觉,乃起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