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下一篇

WHK128

语文 论述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习近平总书记走进保藏古籍版本的兰台洞库,详细听取《四库全书》版本源流、保护收藏等介绍,叮嘱工作人员:我最关心的就是中华文明历经沧桑留下的最宝贵的东西。中华民族的一些典籍在岁月侵蚀中已经失去了不少,留下来的这些瑰宝一定要千方百计呵护好、珍惜好,把我们这个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继续传承下去。

走出兰台洞库,习近平总书记对国家版本馆的建成和管理给予充分肯定。

他强调:建设版本馆的初心就是收藏,就是在我们这个历史阶段,把自古以来能收集到的典籍资料收集全、保护好,把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继续传承下去。盛世修文,我们现在有这样的意愿和能力,要把这件大事办好。

(摘编自《赓续历史文脉 谱写当代华章——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中国国家版本馆和中国历史研究院并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纪实》)

材料二:

问:汤先生,在《儒藏》的编纂过程中,你们采取了怎样的工作方式,积累了怎样的实践经验?

答:我们主持的这部《儒藏》,基本上沿袭了中国的传统分类法,即四部分类的传统,也就是按照经、史、子、集的框架进行架构。根据目前的情况看,《儒藏》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首先,北京大学图书馆的藏书相当丰富,版本质量也相当不错,可以给编纂提供60~70的版本。同时,我们也同国内外其他的图书、藏书机构保持着相当好的关系,为版本和目录的选定提供了相当大的便利。其次,我们的编纂坚持一种开放的姿态,在依托北京大学现有学术资源的基础上,跟国内外各大学和研究机构的学术团队合作,形成一种强强联合的模式。再者,我们有着相当严谨、审慎的工作态度,从体系的设计、版本的选定,再到校勘、审定,都要反复讨论、数次修订。

问:汤先生,我们知道您的梦想就是希望让《儒藏》成为全世界最权威的范本。这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请您谈谈《儒藏》编纂的意义。

答:编纂《儒藏》,一个方面可以很好地保存历史文献,古代曾有大型的丛书编纂,如《四库全书》《永乐大典》,虽然有一些已经散佚了,但是,三代典籍通过它们更多地保存了下来,我们今天进行整理,还要很大程度上借助于它们;另一个方面是把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思想保存下来,这是更重要的方面;再一方面是希望做成儒学经典的范本。

此外,《儒藏》还将搜集未收入上述各书的儒家著述文献,使我们拥有一部比较完备的儒家思想文化著述的总汇。这不仅可以使我们更系统、更全面地了解儒家文化对于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重要意义,也是使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使全世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得以利用中国文化资料检证人文社会科学理论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基础建设。

(摘编自汤一介《传承中华文化 推进人类文明——就<儒藏>编纂答河北学刊>主编提问》)

材料三:

《永乐大典》11095册,22937卷,约3.7亿字。永乐皇帝制定的目标是:凡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书,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备辑为一书。这部书的规模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的,也是世界历史上空前的,《不列颠百科全书》说它是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从这个角度说,《永乐大典》是中国文化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丰碑。

《永乐大典》被毁坏主要发生在明末清初和清末庚子事变的战乱。残卷散在世界各地,经过几代人的调查搜集,学术界的统计为现存422册827卷,按册数计约3.8,按卷数计约3.6,均不到4

《永乐大典》的用途有三:一是庞大的资料库,中国历史文化的巨大信息库;二是它保存了数量相当大的已经失传的书;三是校勘功能,如郦道元《水经注》,明代还有刻本和抄本流传,清代戴震发现《大典》本来自宋本,而完整的宋刻本已不见了,于是利用《大典》本校勘明代的版本,订正了许多错误,基本恢复了原貌。

但迄今为止,利用《大典》从事科学研究,发掘其中的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内蕴,在方法上还停留在类似于渔民撒网式的不够科学的阶段。没有采用科学的拉网式,没有竭泽而渔,不知道《大典》存卷400多册这个家底是什么样的。这显然是无法得到系统而科学的成果的,当然也就无法发挥《大典》存卷作为中国文化宝藏的全部功能。

我们的办法,将是把《永乐大典》存卷按照引用的书籍逐条切分开,让这些古书的片段各归其书,按《四库全书》的经、史、子、集分类法排序、整理,形成《永乐大典存卷分书重编》本。整理的第一步是确定《大典》引用的这部书存不存世。如果存世,就找到这部书的早期版本,最好是宋元明版本进行全面校勘,有不同之处,写成校勘记,供专家们参考。如果不存世了,就看前人有没有辑本,有辑本的,把辑本仔细对一遍,文字不同或者漏辑的,写成校勘记,供学者参考。至于没有传本的,就形成我们的新辑本。

至于史料库作用,我们拿出一册《永乐大典》做了试验(卷7889、7890)。我们逐条切分出书名、篇名、人名、地名、官名,做成专题索引,发现这一册中有索引条目1572条,那么422册的话,就有663384条,这是我们打开这个《大典》史料库的钥匙。

(摘编自杜泽逊在专题会上的发言《<永乐大典>综合整理校勘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收藏和保护历代《四库全书》的版本,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是建设国家版本馆的目的。
B.《儒藏》的编纂,不仅选用了传统四部分类法的架构,而且有赖于北京大学丰富的学术资源。
C.《永乐大典》是世界历史上规模空前的百科全书,但因战乱现存不到4,已经失去了资料库功能。
D.要发挥《永乐大典》的全部功能,我们既要“撒网式”研究,也要“拉网式”研究,实现竭泽而渔。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文明能够成为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这与中华民族历来重视文化典籍的保护密切相关。
B.《水经注》的校勘表明,只有充分利用不同版本相互印证,才能最大限度地恢复散佚典籍的原貌。
C.今人整理《永乐大典》时,按其所引书籍逐条切分并各归其书,可见明代的分类方式较为落后。
D.汤一介和杜泽逊在谈话中多次提及“我们”,因为他们都十分重视团队在学术研究工作中的作用。
3.下列对三则材料文体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是纪实报道,记录重大事件,叙述与议论交替,真实客观。
B.材料二是访谈,受访者根据采访者的问题来直接回答,针对性强。
C.材料三是发言稿,通过数据和事例介绍了工作的进展,具体详实。
D.材料二和材料三,专业术语使用较多,内容学术性强,逻辑严谨。
4.《儒藏》编纂和《永乐大典》整理,这两种“修文”的路径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
5.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盛世修文,我们现在有这样的意愿和能力,要把这件大事办好”。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解析

整体分析:这篇文章通过三则材料,分别从国家版本馆的建设、《儒藏》的编纂和《永乐大典》的整理三个角度,展现了中华文化传承与保护的多层次实践。材料一突出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化传承的重视,强调“盛世修文”的理念;材料二通过访谈形式,展示了《儒藏》编纂的学术严谨性和国际视野;材料三则聚焦《永乐大典》的科学整理方法,提出“拉网式”研究的必要性。三则材料相辅相成,体现了中华文化传承的系统性和科学性,彰显了当代文化建设的重大意义。

1.B(A项,“建设国家版本馆的目的” 并不只是“收藏和保护历代《四库全书》的版本”;C项,《永乐大典》并米“失去” 资料库功能:D项,“撒网式”是被作者否定的方式,“竭泽而渔”不是目的,也是研究方式之一。)

2.C(“今人整理《永乐大典》时,按其所引书籍逐条切分并各归其书”,并不能说明 “明代的分类方式较为落后”。)

3.A(材料一作为纪交报道,叙述事件,记录总书记的讲话,有叙述,但没有议论。)

4.①《儒藏》编纂的路径是选定一个新的主题将相关典籍汇编成集;②《永乐大典》整理的路径是针对现有存卷分类整理

5.①我们处在有条件收集全、保护好文化资源的历史阶段,要集中力量整理编纂中华典籍;②我们希望发挥中华典籍的全部功能,为世界人文科学研究做贡献;③我们有能力建设版本馆等设施,组建优秀学术团队,协调中外学术资源。

作答此题的关键,一是要准确理解习总书记这句话蕴含的层次意思,二是要“结合材料”加以阐述,“结合材料”要求考生要对材料相关信息进行整合、概括,不宜照搬照抄。每点2分,共6分。

  • 答案第①点阐释“盛世修文”。考生能结合材料概括出“盛世”的特点,1分:指出“修文”的具体内容,1分。
    • “盛世”的特点可以表述为“重视典籍挖掘与传承的时代”“重视文化建设的时代”“有充足的物力、财力建设、管理版本馆的今天”“能充分借助各种资源进行学术研究的今天”“国家发展良好的阶段”“国力强盛的时代”“站起来、富起来的时代”等。
    • “修文”的具体内容可以表述为“重视收集中华典籍”“汇编、校对各种古典典籍”“整理中华古典优秀文化”“编纂古籍丛书”“对中华古代文化典籍进行整理”等。
  • 答案第②点阐释“我们有这样的意愿”,要把“盛世修文”这件事情做好。考生能结合材料概括、分析某一种古籍整理、编纂的理想、愿望,1分;能答出其对文化传承与发展、人类科学研究与进步等方面的设想、展望,1分。
  • 答案第③点阐释“我们有这样的能力”,能把“盛世修文”这件大事办好。考生能结合材料概括出“能力”的特征,每概括对一项,便1分;任答两点即可。

【一定要把题目关键词审好“盛世修文”“意愿”“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