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K124

语文 语料素材

我爱“文化中国”

我本来想说“我爱文言文”,但与其说我爱文言文,不如说我爱绝妙好文;与其说我爱绝妙好文,不如说我爱创作绝妙好文的奇人、逸士、怪才;与其说我爱写作绝妙好文的奇才,不如说我欣赏、热爱这些奇才脑中“匪夷所思的想象力与浩瀚博大的智、慧、情”。

这些奇才,多半是磊落、聪明、潇洒之士,他们娴熟地使用中华语文,或沉思命笔,或慷慨啸歌,在中华文化中茁壮成长,创造了“文化中国”,也改造丰富了中华文化,成为“文化中国”大观园中亭台楼阁的主要支柱。

自《尚书》以降,近三千年,奇才们发展出一种简洁生动又随时成长的书面文体—文言文。它超越狭隘的地域、族群、方言,超越广大的空间。世界上任何人,只要学会基本的中华语文,就可依靠通俗的注释传本,无师自通地初步阅读、朗诵,与奇才们做各种深浅不同的学习沟通,各取所需地从中摘取自己所向往的智慧果实。

无论古今中外,凡是有心、有识、有才,愿意勤读学习“文化中国”,承继延续“文化中国”,发展光大“文化中国”之人,或温润娴雅,或直爽豪放——因为“文化中国”气度恢宏,有容乃大,兼收并蓄。我们之所以要做中国人,重要的理由之一就是我们能够与“文化中国”中这些灵活有趣的奇人、逸士、怪才,一起对话交流,一起努力创造,共同回顾过去,协力展望未来。没有孔丘,我不会“十有五而志于学”,发愤苦学中外文学艺术;没有老子“骑青牛出关”,我不可能知道“小国寡民”的政治宣言;没有李白,我不会发现我有“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的豪放之气;没有苏东坡,我不会有“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的基本创作认识;没有石涛上人,我不会有“墨海中立定精神,笔锋下决出生活,尺幅上换去毛骨,混沌里放出光明。纵使笔不笔,墨不墨,画不画,自有我在”的气魄与自信⋯⋯

我愿意与如此天机灵动、趣味横生的奇才们为伍为友,行住坐卧,共枕而眠,或夜半窃窃私语而寐,或清晨大声辩论而兴。大家相互开阔心思,尽胸中笔端丘壑之变;博观约取,收厚积薄发纵肆之效;识量宏远,得千古中外知音之赏。我不能想象,我的世界如果缺少了他们,会变得何等荒芜枯燥,会堕入何等疲软沉晦之境。

“文化中国”,是一种个人由内而外生发的信念、憧憬与情怀,它将永远在各种挑战之中,继续博大精深、自我提升的目标迈进。

答案解析

写作背景

  • 社会类: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化身份重构(文化自信建设)
  • 哲学类:文本间性与主体间性的双重对话(古今奇才的精神共振)
  • 人与交互类:经典阅读对现代人格的塑造机制

写作意图

  • 显性意图:建构"文化中国"的精神谱系(从文言文到奇才人格)
  • 隐性意图
    • 解构"文言文= antiquated"的认知偏见
    • 重构经典阅读的现代性价值
    • 回应"文化断层"的时代焦虑

立意

切入点选择

  • 人格考古学:通过历史人物(孔子/李白/苏轼等)解构文化基因
  • 语言哲学:将文言文视为"活态思维系统"而非"古代化石"

联系背景

  • 锚定现代困境:数字原住民的文化根脉缺失
  • 提出解决方案:建立"跨时空读书会"的对话范式

结构

总论点拓扑图

  语言载体(文言文)
    ↓
创作主体 ←→ 精神特质(智/慧/情三维)  
    ↓
交互模式(古今对话) → 文化共同体构建

段落功能分解

段落位置 功能 方法论
起兴 完成概念四重跃迁 逻辑递进(文言文→好文→奇才→智识)
主体段 确立奇才标准像 人物速写(磊落/聪明/潇洒)
语言段 解构文言文时空穿透力 传播学视角(无师自通的跨时空性)
例证段 构建个人精神年表 引文蒙太奇(孔子至石涛)
收束 升华文化信念 未来学预言(自我提升的永恒性)

语言

"匪夷所思的想象力与浩瀚博大的智、慧、情"

  • 三分法:将文化基因解构为认知(智)、伦理(慧)、审美(情)
  • 矛盾修辞:"匪夷所思"与"浩瀚博大"的张力并置

"文化中国大观园中亭台楼阁的主要支柱"

  • 园林政治学:用建筑结构隐喻文化体系
  • 物质性转喻:将抽象文化具象为土木工程

"墨海中立定精神,笔锋下决出生活"

  • 动作诗学:"立定/决出"的武术化表达
  • 元素转化:墨(液体)→笔(固体)的物质嬗变

"共枕而眠,或夜半窃窃私语而寐"

  • 亲密关系建构:将经典阅读转化为枕边对话
  • 时空压缩:打破"夜半-清晨"的物理时序

"疲软沉晦之境"

  • 身体政治:用生理状态隐喻文化衰败
  • 光影修辞:"沉晦"的双关(既指光线也指思想)

"由内而外生发的信念、憧憬与情怀"

  • 生长隐喻:将文化认同视为有机体
  • 情感三部曲:信念(理性)→憧憬(未来)→情怀(审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