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Ks
名片:携得通家名刺在,不妨长揖叩龙门
“你好,这是我的名片。”相信这样的打招呼场景我们并不陌生。递名片作为一种快捷的自我介绍方式,是新朋友互相认识的有效方法,也在现代商业交往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那么古人的“名片”是什么样的呢?
方便传递信息的“谒”
古代名片在秦汉时期就已经出现,叫“谒”。《释名·释书契》载:“谒,诣告也。书其姓名于上,以告所至诣者也。”“谒”这种叫法,与朝廷设有“谒者”这一官职有关。春秋战国时期,“谒者”指侍奉在国君左右掌管传达等事务的近侍。随着经济的发展,一些达官贵人也设立专门负责接待客人的“谒者”,他们根据主人的意思反馈信息给来访者。后来为了方便,出现了“谒”,上面写有自己的信息、求见原因,直接投递到对方府上,被拜访者在看完介绍后,决定是否接见对方。两汉之交,“谒”逐渐更名为“刺”。《后汉书》记载,建安初年,为了谋得发展,祢衡来到许都,准备投“刺”,但是因为他看不起周围人,“刺”一直都未能用上,装在口袋里直到字迹都模糊了。这就是“祢衡怀刺”典故的由来。
诗人与状元的“投刺”
东汉时期,随着纸张的发明,“名刺”改用纸张,纸张的发明也促进了“刺”的使用,不再像秦汉时期有那么多等级限制,东汉时期的“刺”应用已经相当普遍了。到了唐代,“投刺”成为一种社会交往的风尚。不论是拜谒官员、文人结识,还是进士及第,都要用到“名刺”。为求仕途,唐代文人往往会通过拜谒官场中人的方式去获得他们的推荐。李白在长安居住时,曾主动拜谒过玉真公主及其他朝臣,在他的《上李邕》《上安州裴长史书》等诗文中均能见其投刺拜谒之事。科举进士也是如此。每次科举考完试后,新科进士也会四处拜访达官贵人,为自己的政治前途铺路。《唐摭言》中有“状元以下,到主司宅门下马,缀行而立,敛名纸通呈。人门,并叙立于阶下,北上东向。主司列席缛,东面西向。主事揖状元以下,与主司对拜”的记载。
用名片拜年
在古代,名片还有一个用途一一拜年。这一功能出现得比较晚,但至少宋朝时已经颇为盛行。每当新年来临,人们就会让仆人或子弟代为跑腿,给被祝贺人递送“贺年名帖”,称为“飞帖”。北宋文学家秦观曾写过一帖贺正旦,其文云:“观,敬贺子允学士尊兄,正旦,高邮秦观手状。”明清时期以名刺来拜年的做法更加普遍。“不求见面惟通谒,名刺朝来满敝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文微明的这首诗算是对“飞贴”拜年的生动描写。一般贺年帖的中央会写一些简单的贺词,被祝贺者和祝贺者的姓名分别写在帖的右上方和左下方。清人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载,拜年时“亲者登堂,疏者投刺而已”。有些人互不相识也可以投帖,有的人干脆在家门前贴一红纸袋,号为“门簿”,用来接受拜年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