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Ks
已知 $\sin(2\alpha+\beta)=\frac23,\cos\alpha\cos(\alpha+\beta)=\frac12$ ,则 $\tan\alpha+\tan(\alpha+\beta)=$
A. $\frac32$
B. $\frac23$
C. $\frac34$
D. $\frac43$
正1: 古人说,青梅煮酒论英雄,今晚就让我们以论做媒、以辩代酒,纵横古今论英雄。成败英雄论,古已有之,李白诗云“秦王扫六合,虎势何雄哉”;《东周列国传》力却说,“见义勇为真汉子,莫以成败论英雄”,可见成败英雄论,自古就是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的。
然而,时代的话题要有时代的意义,时至今日,以成败论英雄早已不是一种方法、一种标准,而是作为一句俗语,一种价值存在于我们的时代。成败论英雄是否可取的,就是要探讨这句俗语,这种价值,在我们今天的时代是否具有可取性。
我们今天的时代并不是只有一种价值观,“以成败论英雄”必然受到我们这个社会其它价值观共同协同与制约,使其展现精华,为我所用,这是其具有可取性的现实基础。
这种价值观,其可取性在于将成功与英雄联系在一起。英雄不是简简单单的一个人,也不是一枚英雄像章,更不是一个冷冰冰的墓碑,它所代表的是一种精神象征,是民族的旗帜与国民的榜样,以成败论英雄这种价值观,正将人们对成功的追求化为一种对精神的追求,激励人们积极进取,奋发向上。
以成败轮英雄的可取性,还表现它具有广泛的现实意义。因为作为一种价值观,它鼓励全社会学习英雄追求成功。时代呼唤英雄,社会鼓励成功,这样的民族才能进步,这样的社会才能发展。时至今日,全球化浪潮势不可挡,若不成功,我们将立于何处?信息时代,本土文化遭受强势挑战,若没有英雄,我们又如何让后代,感受身为华人的自豪?追求成功,鼓励英雄,正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标志,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所需要的价值取向。时代的英雄,追求成功,时代的成功,需要英雄。
反1: 古人也说,名不正则言不顺,只有对概念进行清晰的界定,我们才能展开一场有意义的辩论。按照权威的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成败都是相对于具体目标而言的,达到了就是成功,没有达到就是失败;英雄是指能以自身杰出的才能品质,激起他人崇高情感的人。所谓以成败论英雄,就是成功了就是英雄,失败了就不是英雄。
我们之所以认为这个观点是不可取的,理由有二:
第一,以片面刻板的成败,根本就论不出鲜活丰满的英雄。因此,这个观点在理论上是错误的。一个具备了杰出才能品质的英雄,能否取得外在功业上的成功,还要受到天时、地利、人和等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南宋时的岳飞文韬武略、精忠报国,但却因为生不逢时,未遇明主,最终只能壮志未酬、屈死风波亭。
正是因为成败之中包含着天时、地利、人和等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因素,我们才会对那些在失败面前表现出浩然正气的悲剧英雄肃然起敬。当雄姿英发的周瑜感慨既生瑜何生亮时,我们能否认他是英雄吗?当兵败被俘的文天祥在狱中高歌“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时,我们能否认他是英雄吗?英雄也是有血有肉的人,在追求各种目标的过程中,他们有成功也有失败,成败不过是一时一世的,唯有超越成败的精神,才更能彰显出英雄的本色。如果拿上一把僵化刻板的成败尺子,又怎么能量的出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气概呢?!
第二,以成败论英雄的观点,片面地夸大了功利的意义。因此在实践中是有害的。它诱导人们为了达到目标可以不择手段。一个人只要成功了,无论手段多么卑劣,都照样可以摘取英雄的桂冠。如此一来,前有赫赫英名牵引,后有滚滚利益推动,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本已功利的世界,还会变成什么样子,实在令人不敢想象。
正是因为以成败论英雄的观点存在以上两点错误,所以我方认为以成败论英雄是不可取的。
正2: 我先指出对方同学犯的两个错误。第一,在逻辑上,可取,在我方是指有可取性,但不等于照搬照抄;不可取,在对方是指毫不可取,对方必须论证这句话在任何角度、任何层面都不值得学习和接受。第二,对方把成败论英雄,当做了一个具体的方法,应用在现实实践中,但对方请不要忘记,今天我们要做的是一个价值判断,而不是一个事实判断。
第一,在个人层面上,这个价值观的可取性,表现在他倡导成功,鼓励人们追求成功。以成败论英雄,鼓励人们追求个人的全面发展,以达致自我完善和和谐的目标,所谓全面的发展,便是在知识内涵上的提升,以及人格精神上的不断丰硕。一段有意义的人生,在于有所追求,但在这漫漫长路中,人们总希望得到鼓励,得到推动。而我们所倡导的。正是这种追求成功的价值取向。从正确的出发点开始,以至于目标的达成,能得到一定的激励与评价,是前进的原动力。
第二,这个价值观的可取性,也表现在它推动了国家的发展。小至个人,大至国家,都遵循着崇尚成功的同一个道理,当国家正以发展的速度前进,人民的力量就变得极为重要,而崇尚成功作为一种价值取向所表现的积极意义,是通过一种精柛倡导,创造主流的意识形态,在多元价值观中并存,求同存异。在多元价值观中,人民是国家的基石,而全体人民有了共同的信念之后,国家才能持续发展,并保持持续的竞争优势。这个价值观在社会层面的可取性,表现在可以塑造倡导成功、鼓励追求成功的社会价值观,成为社会潮流的一种价值取向,成为社会行为的指导方向。
价值观的存在,并不仅仅表现在一些特定行为上,并能成为大家认可、接受,并能在社会上广为推广的精神本质。个人需要成功,因为个人需要自我实现,国家需要成功,因为国家需要国富民强,我们的社会鼓励成功,因为社会需要英雄的榜样。
反2: 对方从1辩到2辩今天都在告诉我们,以成败论英雄是有可取之处的,但有可取之处就意味着也有不可取之性。如果说有可取之处就是可取的,那么有不可取性是不是就是不可取的呢?!那对方同学在论证你方观点的时候,是不是一论证我方观点为前提了呢?更进一步说,有可取之处就说明这个东西是可取的吗?今天对方同学的西服上也有白色的地方,就是胸前的校徽,可是我们能说对方同学的西服就是白色的吗?那岂不是睁着眼睛说瞎话吗?
其实,以成败论英雄最大的不可取之处就是论不出英雄来,我可以有三个方面来证明这一点:
第一,从成功方面来看,如果成功了就是英雄,当上了驸马爷的陈世美不可谓不是个英雄,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难道不是一个穷秀才梦寐以求的成功吗?二战时期的希特勒也不可谓不是个英雄,创建第三帝国,铁骑横扫欧洲,他不是成功地在一天内就占领了丹麦,四十天就打败了法国吗?至于南宋的秦桧更是一个不可多得英雄,他成功的当上了宰相,成功地出掉了岳飞,更是成功地出卖了国家,但是我想请问对方同学,你们真的认为这些人是英雄吗?
第二,如果失败了就不是英雄,那我们又可以得出结论,荆轲不再是英雄,因为他舍身入秦的两大目标——刺杀嬴政和逼秦议和均已失败告终;布鲁诺也不再是英雄,因为他既未能说服当时的民众相信日心说,也没能逃脱宗教裁判所的追捕;中山先生,自辛亥革命之后就更称不上一个英雄了,二次革命失败,护国运动失败,护法运动还是失败,总理遗嘱不是也说“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吗?但我还是要请问对方同学,他们真的不是英雄吗?
第三,把成败综合起来看,成败作为相对的概念,总是存在于一定的竞争之中的 ,竞争一方的成,就意味着另一方的败,于是我们可以得出第三个结论,任何竞争的结果都是一方英雄一方狗熊。那么荷马笔下的特洛伊战争,金戈铁马,十年鏖战,难道希腊联军主将阿喀琉斯是英雄,失败的特洛伊主将赫克托尔就不是英雄吗?那么楚汉相争,逐鹿中原,难道开创了大汉王朝的刘邦是英雄,乌江自刎的西楚霸王就不是英雄吗?那么魏蜀吴三国鼎立,豪杰辈出,难道仅仅因为最后三家归晋,就司马氏才是真英雄吗?那后人又何来的“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的感叹呢?
可见,按照对方同学的观点,以成败论英雄,其结果只能是假英雄大行其道,真英雄纷纷落马。分明是英雄相惜,棋逢对手,偏偏也要分出个成王败寇,这样的标准可取不可取,在座各位自由公论,谢谢大家。
正3: 首先,我有两点想向对方辩友指出,对方辩友解读成败英雄论,依旧只是只见其表,未见其里,看到成败二字,便要用来评定天下英雄,而对其背后所倡扬的追求成功的价值取向,却视而不见。我们还有一句话叫做“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难道对方辩友真的要身体力行,见人就拔一根鹅毛吗?第二,对方辩友认为,一旦倡扬了追求成功的价值观,功利主义便会大行其道,难道我方辩手有说,我们不要真善美这些价值观吗?人类的行为一向是多种价值观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新加坡鼓励孝道,但我们新加坡的男孩子并没有因此而不去当兵。
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继续阐述以成败论英雄这种价值观的可取之处:
第一,当我们从价值观的角度,来审视以成败论英雄这句话时,成功的含义就被扩大了。因为这时,成功还包含有追求成功的价值取向,它不是简简单单的个人目的的实现,还包括了对社会的积极意义;
第二,倡导以成败论英雄这种价值观,能够破旧立新,用一种客观、公平的观念去评价人。过去有的人论英雄看的是出身,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反动儿混蛋,这样的价值观都曾经风行一时。从传统的眼光看,有些人永远成不了英雄,但只要他追求英雄,他就是我们这个时代所需要的英雄。
第三,以成败论英雄这种价值观的可取性,还体现在它对于失败者的特殊意义。吴作栋总理说,我们的社会,应该给失败者一个再次成功的机会,我想请问在座的各位,谁没有尝到过失败的滋味?但是因为这样,我们就放弃追求成功了吗?追求成功的价值观,正是让我们不要唾弃失败者,而是要鼓励他继续追求成功。
对方的四位辩友,也许真的是视成败为浮云,但你们为什么非要对那些有上进心的人说,是非成败转头空呢?!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一个人连追求成功的勇气都没有了,安于平淡也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整个社会都安于平淡,不再追求成功。一个不再追求成功的世界,是一个虚伪的世界。
反3: 首先看一下对方同学的逻辑,对方同学说,今天他们只要举出一点点的可取之处,他们就等于可取,而我方举出再多的不可取之处,也不叫做不可取,这是不是叫做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呢?!如果对方同学今天一定要我方说,有没有一点点的可取之处,我说有,在哪里,可以让大家认识到以成败论英雄这种观点来论英雄危害是多么大。
再来看看对方同学的论证方式,对方同学的论证方式有两条,首先,如果没有成功,就没有英雄,因此就该以成败来论英雄,那我们想一下,如果英雄不吃饭的话,英雄就要变成鬼雄,那我们是不是就要以饭量来论英雄,看谁吃得多谁就是英雄呢?!对方同学还告诉大家,要追求成功鼓励成功,但是鼓励成功追求成功就意味着要以成败来论英雄吗?我们这个社会还要鼓励大家去致富去发财,但是能不能用贫富来论英雄呢?如果可以的话,王勃为什么还要说“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呢?
其实,今天对方同学所有的问题都出在,他们对审题没有清楚,什么叫做以成败论英雄,就是说一个人成功了就是英雄,一个人失败了就不是英雄。那让我们想一下,许多英雄身上有成功的影子,我们不反对,但是哪个普通平凡人的身上,又没有一点点的成功呢?如果英雄和平凡人身上都有成功,仅以成功如何论出英雄?反过来说,又有哪个英雄身上,没有一丝一毫的失败,如果失败了就不是英雄,对方同学除了全知全能的上帝,还能给大家在世界上找出哪怕是一个英雄来吗?
面对今天这个竞争激烈的世界,我们发现,如果提倡以成败论英雄,只会鼓励大家不择手段的去获取成功,为什么商业界的欺诈行为是屡禁不绝,体育界的兴奋剂丑闻是层出不穷,而学术界的抄袭之风也是愈演愈烈,归根到底,就是人们以为只要获得成功,一切问题都可以被掩盖在英雄的光环之下,面对成败论英雄在实践中的种种恶果,对方同学还能告诉大家,这种观点是可取的吗?
古往今来,多少气吞山河的伟业,在时间的涤荡下是灰飞烟灭,又有多少坚如磐石的帝王基业在历史的冲刷下土崩瓦解,一个英雄的成败,往往犹如一道流星般划过天幕,让我们潸然泪下的,只能是他们超越成败的崇高精神和英雄气概!谢谢大家。
自由辩论: 正2:请问对方辩友,以成败论英雄,是否鼓励成功?
反4:对方辩友,我们今天要鼓励成功,但不能鼓励不择手段的成功,所以我们不能鼓励以成败论英雄。我想请你澄清一个逻辑上的问题,请问,成功到底是英雄的充分条件还是必要条件?
正3:为什么对方辩友只看到不择手段的成功呢?我们在社会倡导的时候,难道不能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吗?
反3:不是我方要看到不择手段的成功,问题在于以成败论英雄的幌子之下,有多少去不择手段的获取成功呢?请对方同学回答我方四辩的问题。
正1:难道对方辩友因为今天经济发展可能带来环境破坏,就说经济发展不可取吗?难道我们今天没有其它的价值观去制约吗?
反2:对方同学类比不当,你怎么知道,以成败论英雄是经济发展而不是破坏环境呢?对方同学还是没有回答我方四辩的问题。我再问一个具体的问题,夸父追日和精卫填海都没有成功,请问夸父和精卫是不是英雄?
正4:其实今天错解题意的是对方辩友,他们只将以成败论英雄看做一种价值观,而没有看到它背后代表的是一种价值观,请问鼓励成功到底哪里不可取?
反1:我方已经说的很清楚了,我们鼓励成功,但是也要看人们怎么样去追求成功,恰恰是成败论英雄,往往就会导致不择手段地追求成功。刚才您没有回答,成功到底是成为英雄的充分条件还是必要条件。再请问您一个反面的问题,失败是成为非英雄的充分条件还是必要条件呢?
正2:我们的社会不是只有单一的价值观,在多元并存的价值观中,能够相互制约,我们的社会也倡导道德,我们追求真善美。
反3:原来对方同学说,以成败论英雄是一个正确价值观的一部分,因此它是可取的。可是让我们想一下,轮胎还是汽车的一部分,坐在汽车上是可取的,大家坐在轮胎上,是可取还是不可取的呢?
正3:对方辩友说得好,我们确实看到了负面效应,但是我们现在谈的是一个社会价值观,为什么我们在提倡社会价值观的时候,不能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难道我们的社会会提倡功利主义吗?
反2:按照对方同学的说法,今天的辩题应该改成以成败的精华论英雄才是可取的,请对方同学不要混淆论题。对方同学对于充分必要条件的问题,一次都没有回答,请您告诉我,究竟是充分条件还是必要条件?是不是没有关系呢?
正1:这到底是充分条件还是必要条件我们不用看,因为今天我们看到的是,以成败论英雄是追求成功的价值取向,这种价值取向为什么不可取?请对方辩友正面回答。
反1:这个问题,我想我方二、三、四辩,包括我都已经回答的很清楚了。逻辑问题您不解释,我们再请问您一个具体的问题,岳飞的目标是是直捣黄龙与诸君痛饮,这个理想最终失败了,他为什么仍然是青史留名的大英雄呢?
正4:我总算看清楚对方辩友的问题所在了,他们将可取理解为必取,请问,大卡车载人是可取的,组委会用大卡车载对方辩友来比赛现场吗?
反3:按照对方辩友的观点,用错误的观点论英雄论不出来也是可取的,请您告诉大家为什么?
正2:可是对方辩友并没有指出今天不可取,要证明这句话在任何层面、任何角度都不可取,今天只是一直在告诉我们,这句话确实有点不可取之处,它就不可取了。
反4:对方辩友还是在说,有那么一点点可取之处,就是可取的,那么我请问您,我方的观点有没有一点点的可取之处了?我方的观点是不是可取的呢?
正3:对方辩友又说得好,确实,这个价值倡导有它不可取的时候,但我们现在说的是一个社会的价值倡导,为什么就不能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呢?
反2:对方辩友还是在那儿谈精华糟粕,夸父的问题对方不回答,岳飞的问题对方辩友又不回答。文天祥起兵起来,一败于兴国,二败于安平,三败于海丰,连自杀都没有成功,为什么他还是一个英雄呢?
正1:对方辩友以为今天的辩题是谁多举几个例子谁就能赢吗?其实我们今天看到的是时代的话题要有时代的意义。请您继续论证,作为一种价值观,它为什么不可取?
反1:对方辩友,当然不是多举几个例子就能赢,但是如果一个事例都没有的话,你怎么能让大家信服你的观点呢?
正4:可是,时代的话题要有时代的意义,以成败论英雄已不仅仅是一种衡量方法,而是一种价值判断。请问以成败论英雄来鼓励成功为什么不可取呢?
反3:对方辩友的意思大概还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怕就怕糟粕太多,对方辩友弃来弃去弃不完!
正2:对方辩友今天的逻辑其实更好笑,他们说考第一可取,但考第一其实并不可取,唉,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啊!
反3:请对方辩友告诉大家,岳飞和文天祥的例子到底该如何解释,为什么失败了大家还是认为他们是大英雄?
正3:我想请问对方辩友,岳飞和文天祥身上究竟有没有追求成功的价值取向,他不是英雄吗?
反2:追求成功就等于成功吗?每一个非洲的饥民都要追求吃饭,是不是追求了吃饭就等于吃到了饭呢?那每一位非洲饥民的肚子可都是饱的了!
正1:对方辩友今天错误的理解辩题,是因为他们只翻现代汉语词典,那里面只有成败与英雄,没有以成败论英雄,要找到这六个字,请去翻一番哲学大辞典吧。
反4:我们要告诉对方辩友的是,我们翻的并不是《现代汉语词典》,我们翻的是《现代汉语大词典》,一共有27条成与败的解释,没有一条有这样的判断,没有一条符合对方同学的解释。
正4:所以说对方辩友没有翻《哲学大词典》嘛。
反2:再请教对方辩友,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他是不是一个英雄?
正2:那我请教对方辩友,像岳飞这样的人,他体现出了追求成功的价值取向,我们称不称他为英雄了?
反3:谁都不能否认,岳飞、文天祥、诸葛亮最后失败了,对方辩友说他们成功了,这真的是说你成你就成,不成也成,说不败就不败,败也不败。对方同学这样的观点我只能说不可取啊。
正3:我方已经多次说了,只要他身上有追求成功的价值取向,就是我们这个社会所需要的英雄,对方辩友可以自己判断。六十亿人,对方随便点一个名,我哪能都认识啊。
反4:当年的战场上,诸葛亮、司马懿都在追求成功,一成一败,一败一成,为什么司马懿都认为诸葛亮是个英雄呢?
正1:今天我们论证的难道只是一个简单的事实判断,一个评定英雄的方法吗?这个问题古人都对此争论不休,难到对方辩友想上演立白与东周列国的狮城版舌战吗?
反1:对方辩友,要讨论价值问题,当然要看事实。中国的问题您都不回答,那么拿破仑和惠灵顿当时在欧洲打的不可开交,一成一败,到底谁是英雄谁不是英雄呢?
正1:为什么我们不回答,因为今天这本来就不是一个事实判断,而是一个价值判断,对方辩友为什么总是粗浅地理解一句俗语呢?我们还有一句话谋事在人成事在天,难道就是让大家什么也不做,就等着天上吧唧吧唧掉馅饼吗?
反3:对呀,成事在天,一个英雄是再大的英雄,成功失败他自己都不能把握,恰恰说明我方观点不以成败论英雄嘛!
正4:可是论英雄有很多的衡量标准,有其他的衡量标准,就可以否定以成败论英雄吗?
反2:对方同学告诉我们,他们是价值判断,不是事实判断,这好比告诉我,这件衣服多好啊,事实上它不能穿。
正2:我们今天要倡导的是追求成功的价值取向,正是以成败论英雄,鼓励人们追求成功,为什么对方辩友说鼓励人们追求成功不可取呢?
正3:对方辩友总是只见其表不见其里,只看字面意思,看不到它的价值取向。有一句话叫做雪中送炭,这句话在新加坡根本用不着,因为新加坡根本不下雪……(时间到)。
四辩总结陈词: 反4: 今天,我们一开始想谈逻辑问题,对方辩友说“成败论英雄怎么会只是一个逻辑问题了”;我方谈事实判断,对方辩友说“成败论英雄怎么会只是一个事实判断了”,那么我真不知道我们今天谈什么好了。
对方辩友告诉大家说,要看到成败背后那些精神的东西,原来对方辩友心中的成败论英雄,就是看成败背后的东西论英雄。那么今天,我和对方辩友辩论的时候,对方辩友是不是要告诉我,是我背后的这把椅子在和对方进行辩论呢?
我们再来看看对方同学今天告诉大家的是什么?的确,我们很能理解,对方辩友要告诉大家的是,我们要在成功之中看出英雄的本色所在,这一点我们从不否认,但是,我们真正来论英雄的时候,看到的又是什么呢?
我们先来看看三国时的大英雄关羽关云长,纵观关羽的一生,既有千里走单骑,也有兵败走麦城,于成功之中,我们发现他的非凡才略、过人胆识;于失败之中,我们同样看到了大义凛然、威武不屈。请大家想一想,为什么成功时、失败时,我们都说关羽是一个英雄呢?这恰恰说明,英雄本色超越了成败而存在,这就像燕瘦环肥,各尽其美,正因为美本身并不以胖瘦而论。
以成败论英雄,就像是以胖瘦去论美人,其结果只能是亵渎英雄,唐突佳人。当成败成为评判英雄的尺度时,英雄身上那种崇高的精神品质就会被我们淡忘了;当成功成为衡量英雄的标准时,手段就变得无关紧要。于是,卑鄙成为卑鄙者的通行证,而高尚只能作为高尚者的墓志铭。如此急功近利、不择手段的英雄观,对于当今这个工具理性膨胀、人文精神衰微的现实社会来说,到底是会纯化我们的道德,还是会泯灭我们的良知,这不是一目了然吗?
以成败论英雄,看得见英雄的功业,看不见英雄的气杰;看得见英雄的意气风发,看不见英雄的怆然失意;看得见功成名就的正剧英雄,却看不见壮志未酬的悲剧英雄。今天,我们呼唤英雄,是因为英雄身上寄托了我们崇高的情感;我们敬仰英雄,是因为英雄身上凝聚着我们超越平庸的理想。当我们面对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的瑰丽景象时,会深深为大自然的雄浑气势所感动;同样,当我们面对悲歌慷慨、壮怀激烈的英雄事迹时,也会被英雄身上那种超越成败的恢弘气度所折服。
古往今来,英雄之气于天地之间驰骋,在不同的境遇之中,演化出不同的故事,或慷慨激昂,或悲壮雄浑,然而不变的,是英雄身上那种超越成败的杰出的才能与品质、非凡的胆略与豪情。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而当是非成败转头成空,最终留下的,是一段激昂于天地之间,不能为成败所论的英雄气概!
正4: 对方四辩果然妙语连珠,在下佩服佩服,不过佩服归佩服,错误还是要指出的。
俗话说自古英雄出少年,为什么,因为初生牛犊不怕虎;为什么,因为他们体现的正是一种追求成功的价值取向。然而今天对方辩友看英雄是只看事实不看价值,他们要论证的是一个不可取性,也就是说无论从事实角度,还是价值角度来说,以成败论英雄都是不可取的。可是,今天对方辩友不仅没有论证不可取性,还一度陷入一个事实判断的泥潭而不能自拔。
以成败论英雄作为一种事实判断是否正确和它作为一种价值判断是否可取,根本是两码事。如果今天对方辩友硬要说不的话,是不是告诉我们鼓励失败才是我们社会所需要的。接着,对方辩友总算恍然大悟,明白了它是一种价值取向,然后就问我们,如果它带来功利主义、带来不正当竞争怎么办。难道对方辩友真的天真的认为我们这个世界只有鼓励追求成功这一种价值观吗?那我们所提倡的理性、良知、真善美哪儿去了?难道人类会为了追求一种价值观,而抛弃其它所有价值观吗?
今天,我方认为以成败论英雄这种价值观是可取的。首先,它符合人的本性,人是追求意义的动物, 而成功则是对这种意义最好的诠释之一。没有人不渴求突破,没有人不希望成功,因为这是发自内心的向往。从钻木取火到四大发明,再到今天的互联网和基因技术,这无一不是人类渴求突破和超越的结果,我们怎能逆性而为?只有鼓励成功,才能渴求突破,渴求突破才会超越自身,超越自身才能使声明张扬。
第二,以成败论英雄,可以促进社会进步。失败的教训固然可贵,可是进步还是要靠成功来达至,一个社会绝不是靠一群失败者来建设的,社会的进步是由无数个人的成功累积起来。当然,我们并不藐视失败者,因为,他们曾经朝着成功的方向努力过;我们也不会否定失败者,因为我们会鼓励他们继续努力,争取成功。只有当争取成功的信念深深印在每个人脑海中,人才会去追求成功,社会才会因此不断向前发展。
第三,以成败论英雄,有利于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个人价值游离于社会价值之外,就可能沦为一己私利,而缺少了个人价值的社会价值,也只是徒有虚名。以成败论英雄,正是将个人意义中的成败与社会意义中的英雄紧密结合在了一起。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才是个人发展的最高目标和社会发展的原动力。新的时代,赋予了成败新的内涵;新的世纪,给予了英雄新的使命,只有追求成功的英雄,才是一个时代的强者,只有藐视失败的英雄,才是一个民族的脊梁。
2025届广州一模文言文
盖神农为耒耜,以利天下。尧命四子,敬授民时。舜命后稷:“食为政首。”禹制土田,万国作乂(治理、安定)。殷周之盛,要在安民。《管子》曰:“仓廪(粮仓)实,知礼节;衣食足,知荣辱。”圣人不耻身之贱也,愧道之不行也;不忧命之长短,而忧百姓之穷。神农憔悴,尧瘦癯,舜黎黑,禹胼胝(老茧)。由此观之,则圣人之忧劳百姓,亦甚矣。故自天子以下至于庶人,四肢不勤,思虑不用,而事治求赡(充足)者,未之闻也。仲长子曰:“天为之时,而我不农,谷亦不可得而取之。青春(古今异义,春天)至焉,时雨降焉,始之耕田,终之簠簋。(要重视农时)惰者釜之,勤者钟之;矧(况且)夫不为,而尚(还)乎食也哉?”(要勤劳)
晁错曰:“圣王在上,而民不冻不饥者,非能耕而食之,织而衣(名作动)之;为开其资财之道也。”敦煌不晓作耧犁(农具),及种,人牛功力既费,而收谷更少。皇甫隆乃教作耧犁,所省庸力过半,得谷加五。茨充为桂阳令,俗不种桑,无蚕织丝麻之利。民惰懒,少粗履,足多剖裂血出。充教民益(动词,增加)种桑,养蚕,织履。今江南知桑蚕织履,皆充之教也。王丹家累千金,每岁时农收后,12.B察其强力收多者,辄(就)历载酒肴,从而劳(慰劳)之,饮食劝勉之。其惰懒者独不见(表被动)劳/各自耻不能致丹/其后无不力田者/聚落以至殷富。盖以庸人之性,率(率领)之则自力,纵之则惰懒耳。天子亲耕,皇后亲蚕,况夫田父(农夫)乎?
《孝经》曰:“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汉文帝曰:“朕为天下守财矣,安(怎么)敢妄用哉?”孔子曰:“居家理(治理得好,动词作名词),治可移于官。”然则(既然如此,那么……)家犹国,国犹家,其义一也。夫财货之生,既艰难矣,用之又无节;凡人之性,好懒惰矣,率之又不笃(坚定)。嗟乎!穷窘之来,所由有渐。故曰:“桀有天下而用不足,汤有七十二里而用有余。天非独为汤雨菽粟(粮食)也。”盖言用之以节。
今采捃(拾,捡)经传,爰(及,到)及歌谣,询之老成【状语后置】,验之行事。起自耕农,终于醯醢,资生之业,靡(无)不毕(详尽)书(记录)。号曰《齐民要术》,凡(总共)九十二篇,鄙意晓示家童,未敢闻之有识:故丁宁(叮咛)周至,言提其耳,每事指斥(指名直呼),不尚(尊崇)浮辞。览者无或(不要)嗤焉。
(节选自贾思勰《齐民要术·序》)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其惰懒者独不见A劳B各自耻C不能致丹D其后E无不力F田者G聚落H以至殷富。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之,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与《师说》中“句读之不知”的“之”用法不同。
B.釜,与成语“破釜沉舟”中的“釜”(古代的一种锅,如“釜底抽薪”)都是一种量器,容量比下句中的“钟”小。
C.率,率领,引领,与《六国论》中“六国互丧,率赂秦耶”的“率”(一概、全都)意思不同。
D.那,有浅薄之意,与《陈情表》中“矜悯愚诚”的“愚”都是用以自称的谦词。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尧命令大臣教授百姓农时的有关知识,仲长子强调要趁春天来临、甘霖普降的时机开始耕作,体现了古人对农时的重视。
B.皇甫隆教会敦煌百姓制作耧和犁,茨充让桂阳百姓种桑养蚕,秋收之时王丹让有能力的人多干农活,他们都造福了一方。
C.《孝经》提出的赡养父母的方式,汉文帝不滥用天下财富的观念,两者本质上是一致的,持家之道也适用于国家的治理。
D.贾思勰从古代经传及民间歌谣中广泛搜集资料,并向经验丰富的人请教,在实践中不断验证,最终编著成《齐民要术》。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四肢不勤,思虑不用,而事治求赡者,未之闻也。
(2)故丁宁周至,言提其耳,每事指斥,不尚浮辞。
14.《齐民要术》编著的目的是什么?请结合序言节选部分简要概括。(5分)
①倡导重农思想
②传授农业生产知识
③强调勤俭的意义。
弘扬中国精神,走好伟大复兴之路
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前进。中华上下五千年,孕育了磅礴坚韧的中国精神,并深深融于中华儿女的血脉和灵魂之中。
什么是中国精神?翻开中华民族的厚重历史,是“岂日无衣?与子同袍”的同仇敌忾,是“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忧民爱民情怀,是“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俗”的改革求新,是“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牺牲奉献⋯⋯中国精神浸润于口口相传的诗词歌赋里,化形在包罗万象的古老汉字里,甚至融汇在中国人的一日三餐、一饭一蔬中。可见,中国精神是以爱国主义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
把历史的镜头拉长,聚焦近代中国。
一百多年前,为了拯救民族危亡,革命先辈奋起反抗,仁人志士奔走呐喊。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是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共产党的团结带领下,中华儿女砥砺奋斗。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同志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伟大事件,彻底改变了近代以来一百多年中国积贫积弱、受人欺凌的悲惨命运,标志着中华民族走上了实现伟大复兴的壮阔道路。
同困难作斗争,是物质的角力,也是精神的斗争。中华民族复兴的征程上,为了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实现国富民强、人民幸福,我们爬坡过坎,滚石上山,攻坚克难,愈难愈进。中国共产党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形成了井冈山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伟大精神。这些宝贵精神财富跨越时空、历久弥新,丰富了中国精神的内涵,凝聚了矢志奋斗的磅礴伟力,是中华儿女前进路上的一座座不朽丰碑。
历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传。回首过往,伟大精神铸就伟大梦想;放眼未来,踏上新的赶考之路时,我们需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逆转。新时代给了我们每个人人生出彩的机会,我们理应赓续红色血脉、弘扬光荣传统、厚植精神根基,在新征程上劈波斩浪,致远前行!
从历史中汲取治理力量
古人云:“所贵乎史者,述往以为来者师也。”历史是前人的实践和智慧之书,对于当下的启发和借鉴作用一直为人们所高度重视。认识历史不仅仅是对过去的总结和概括,也不仅仅是对过往的追索和探究,还在于帮助人们从历史的角度把握今天的社会发展和时代进程。
习近平总书记说:“历史是一面镜子,鉴古知今,学史明智。”知史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不仅有助于个人修养和知识水平的提高,更是提升综合能力与把握时代大势的重要基础。所谓“通古今之变”,深人了解历史变化的轨迹,透彻地观照历史走向的规律,才能更好应对时代要求和社会变迁。
当下,全球格局深刻转变,社会生活迅速变化,各种因素纷繁交织,知史可以让人从历史的变迁中找寻规律,从历史的风云中借鉴方略,从历史的经验中汲取养分,从历史的细节中感悟人生。大时代的变化要求人们具备历史意识和历史思维,来应对今天的挑战、回应时代的问题。早在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就在比利时布鲁日欧洲学院的演讲中指出:“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中国人民近代以来170多年斗争史,中国共产党90多年奋斗史,中华人民共和国60多年发展史,改革开放30多年探索史,这些历史一脉相承,不可割裂。”读懂中华民族从沉沦到奋起、由苦难而辉煌的历史,才能更加深刻地认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深厚根基,更加深刻地把握时代大势。
具有历史文化素养,最重要的是要具有历史意识和文化自觉,即想问题、做决策要有历史眼光,能够从以往的历史中汲取经验和智慧,自觉按照历史规律和历史发展的辩证法办事。我们常说人的大格局、大境界,其实很多方面就是来自于对历史的感悟。中国的历史,既有升平之世社会发展进步的丰富经验,也有衰乱之世的深刻教训以及由乱到治的智慧,包含着许多涉及国家、社会、民族及个人的成与败、兴与衰、安与危、正与邪、荣与辱、义与利、廉与贪等方面的殷鉴与教训。今天,无论是全面深化改革,还是反腐败斗争,抑或是环境治理问题,都可以从历史中获得治理的启迪。
历史的价值在于“表征盛衰,殷鉴兴废”。研究历史、借鉴历史,可以给人类带来很多了解昨天、把握今天、开创明天的智慧。从历史中提升文化素养,从历史中汲取治理营养,才能更好应对时代提出的挑战,在历史的视野中书写更加精彩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