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苔如米小,以梦显芳华
微米之苔,力能扛鼎。回顾百年,无数平凡之躯承载高尚品格,走过百转千回、逆浪狂风;用个人理想点亮国家需要,不骄不馁,不怨不悔,砥砺前行。展望百年,前人的火把已然传递到我们手中,我辈应学习“苔之品质”,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画卷中找准自身的“平凡坐标”,以平凡造非凡。
学苔藓之“淡泊无私”,做克己奉公,勇于担当的“奉献者”。青苔身处阴暗之地,让春光与他人,自己退守一方泥土,在无人问津中固泥沙、添绿意。回望来处,大批青苔般的人物,在新中国的建设事业中当砖石、做螺钉。扎根基层工作30余年、大力推进惠民项目进程的徐利民,辛勤耕耘、让中国水电事业实现从跟跑到领跑跨越的覃大清⋯⋯他们如青苔一般,不计声名、不辞辛苦,扎根于祖国和人民需要的地方。他们身上所承载的“退”的牺牲、“让”的仁义、“隐”的坚守,为我们带来久久不能忘怀的感动,激励着我辈在经风雨、见世面中长见闻、增才干。
学苔藓之“拓荒精神”,做当仁不让、敢为人先的“奋斗者”。作为在地球上生存了数亿年的植物,苔藓展示出极强的生命力,它能够在贫瘠的地形上加速土壤的生成,开疆扩土。在奥运赛场上,奥运健儿们以“千磨万击还坚劲”的斗志实现了金牌的一次次突破;在实验基地里,科研人以“焚膏油以继晷”的努力,创造一个个从无到有的技术奇迹。为了强国梦想,“青苔们”在百花未及之处,扎根拓荒,开辟祖国建设道路上一片又一片“新田野”。身若微苔,坚持不懈,久久为功,努力攀缘,也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一帘青色。身为普通人应当定位自己的平凡坐标,瞄准奋斗目标,以“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奋斗精神,练恒心、学创新、创事业,化“平凡”为“不凡”。
学苔藓之“团结品质”,风雨同舟、砥砺前行,一起做实现中国梦路途中的“并进者”。青苔虽小,但它们总是成片出现,往往能够成就一片壮丽的景观。“大国之大,也有大国之重。千头万绪的事,说到底是千家万户的事。”亿万人民聚沙成塔、勠力同心,在奋斗历程中消贫困、奔小康,促经济、谋发展⋯⋯关关难过关关过,步步难行步步行。新时代的“青苔们”,应拧成“一股绳”、聚成“一条心”、汇成“一股劲”,凝聚“不凡”,成就“非凡”。
300多年前,袁枚写道:“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身处新时代,我辈应做“时代新苔”。身处白日不到处,莫等斜阳,应顽强生长,以自身的绿意,化身春光,点亮时代;虽身躯平凡,却不必学牡丹绚烂之姿,用心装饰脚下的寸寸土地,亦能展现生命之美。在新的伟大征程中,我辈应以自尊、自省、自强之精神,以“苔之品质”扬帆起航,书写新的时代华章。
答案解析
写作背景
- 社会类:新时代青年精神培育工程("苔花工程"等基层人才培养计划)
- 哲学类:微小个体与宏大叙事的辩证关系(苔藓哲学与集体主义精神的耦合)
- 人与交互类:Z世代身份认同重构(从"躺平"到"苔花"的心态转变)
写作意图
- 显性意图:建构"苔藓人格"的三重维度(奉献/奋斗/团结)
- 隐性意图:
- 解构"宏大叙事恐惧症"
- 重构平凡工作的神圣性
- 搭建个体价值与国家需求的转换通道
立意
切入点选择
- 植物拟态:将苔藓的生物学特性(耐阴/拓荒/群生)转化为精神品格
- 时空折叠:袁枚诗作(历史)→当代案例(当下)→民族复兴(未来)
联系背景
- 针对青年困惑:如何破解"平凡焦虑"
- 提出解决方案:"苔藓三态"生存法则(退守态/开拓态/共生态)
结构
总论点拓扑图
苔藓意象(生物学原型)
↓
人格解码 ←→ 历史印证(徐利民/覃大清案例)
↓
时代转化 → 集体行动(奥运/科研场域)
↓
袁枚诗眼(文学锚点)
段落功能分解
段落位置 |
功能 |
方法论 |
起兴 |
建立"米-鼎"的张力隐喻 |
微观-宏观的尺度拉伸 |
奉献者 |
解构"牺牲"的现代意义 |
负空间美学(阴暗处的价值) |
奋斗者 |
重构"平凡"的能级 |
地质学隐喻(土壤生成/新田野) |
并进者 |
建构集体行动逻辑 |
纤维编织意象(绳/心/劲) |
收束 |
实现古典意象现代转译 |
植物拟人化(不学牡丹的祛魅) |
语言
"微米之苔,力能扛鼎"
- 矛盾修辞:微观尺度与宏观力量的并置
- 用典:化用《史记·项羽本纪》"力能扛鼎"典故
"让春光与他人,自己退守一方泥土"
- 移情:赋予植物以伦理选择能力
- 空间政治学:"退守"对消费主义侵占性的批判
"在贫瘠的地形上加速土壤的生成"
- 科学修辞:引入生态学"先锋物种"概念
- 过程美学:强调"生成"而非"结果"
"关关难过关关过,步步难行步步行"
- 顶真修辞:制造行军般的节奏感
- 俗雅融合:谚语结构与诗性语言的结合
"虽身躯平凡,却不必学牡丹绚烂之姿"
- 价值祛魅:解构"牡丹"象征的精英审美
- 身体政治:"身躯"对流量时代身体焦虑的回应